Hot news

news

最新消息

限貸令亂象/預售屋解約潮席捲全台 消基會:多數家庭形同斷頭

房市新聞

發布日期 : 2025/08/05


銀行貸款水位不足,申貸條件門檻提高,貸不了款的民眾飽受煎熬。消基會示警,台灣預售屋市場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,那就是,消費者承受賠付鉅額違約金與合約法律責任的雙重打擊;此外,面對龐大退戶潮,也可能造成建商資金斷鏈,對市場衝擊又多一層。


銀行貸款水位告急,申貸條件嚴格。案場第一線銷售人員王先生告訴本刊,有位高階公務員去年購置總價2,800萬元預售屋,以年收150萬元和職業別來看,應是銀行的VIP,不料交屋前夕才知道沒辦法拿到8成貸款,無法補足300萬元資金缺口,只好和建商協商,認賠解約,「2021年至2023年房市大好,當時簽訂的預售屋開始要交屋,接下來這樣的案例只會越來越多。」

根據《591實價登錄》統計,今年前5個月七都預售屋解約量逼近千件,較去年同期增加6成,4月解約量突破200件,且連續2個月維持在200件以上紀錄,購屋時間點多在去年,此外,近期台南和台中解約件明顯增加,台南市地政局統計實價資料顯示,2024年上半年實價登錄解約僅70件,今年上半年實價登錄解約戶數增至174件,較去年同期增加1.5倍。

事實上,受限《平均地權條例》新修法規定,只要在2023年7月1日之後購買的預售屋,除非有特殊情況,否則不得轉讓;因此面對大筆資金缺口,補不了的民眾大多只能選擇解約。

8月1日消基會更示警:台灣預售屋市場正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暴。「從表面看,這場解約潮起於金融政策的急轉彎:『新青安貸款激起購屋熱潮,卻也迅速觸發銀行限貸防火牆』,一紙「限貸令」將數以萬計購屋者推入資金斷裂的深淵。從本質看,這不僅是一場房市結構性失衡的反映,更是法律制度與現實經濟間的劇烈衝突,而在這場交錯的博弈中,受創最深的正是那群本意單純、夢想擁有一個家的消費者⋯」

消基會指出,政策轉彎雖屬常態,但對消費者而言卻是晴天霹靂。許多早在2021到2023年間簽下預售屋合約的自住型民眾,原先規劃以7至8成的房貸順利交屋,卻在面臨實際交屋時,被銀行告知僅核貸6成5、甚至更低的貸款比例,突如其來的資金缺口往往高達數百萬元,對於多數家庭而言已形同斷頭。

「由於預售屋合約往往簽訂時間距今已久,且資金安排多已固定,臨時湊出額外數百萬資金並不現實。對此,消費者唯有選擇解約,卻又不得不面對鉅額違約金與合約法律責任的雙重打擊。這就是目前席捲全台的『預售屋解約潮』背後最真實的消費者處境。 」消基會補充。

自住民眾不得已解約,但解約背後卻可能衍生出更大危機。龍寶建設董事長、中華民國不動產協進會理事長張麗莉表示,建商積極替客戶找尋解決辦法,「比較大的問題是,有的建案剛動工,要是遇上大批退戶,可能導致建商沒辦法再蓋下去,嚴重的話會產生跳票。」房市環境確實越來越嚴峻。

資料來源 : 鏡周刊

其他消息

房市新聞

夫妻登記一人一半變「雙輸」?一換屋才知首購資格用完了!
一般民眾婚前婚後購屋,為了雙方在財產上有所保障,可能會登記一人一半持有房屋,不過同時間也會佔掉兩個人的首購條件,信義房屋不動產企研室專案經理曾敬德表示,近期就有民眾要換屋時,早年房子登記一人一半的情侶,婚後生小孩空間不夠用要換屋時,就面臨到第二房的房貸問題,最後決定把房子贈與給另一半,取得乾淨的首購條件。

房市新聞

房地合一稅申報列舉成本費用 注意5大錯誤就不吃虧
個人出售105年1月1日以後取得之房屋、土地,於申報房地合一稅,計算交易所得時,如為出價取得,應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原始取得成本,與因取得、改良及移轉而支付之費用後之餘額為所得額,稅務專家提醒,仍有不少民眾申報房地合一稅列舉成本費用時錯誤,而慘遭國稅局補稅與處罰,尤其是5大型態錯誤列報,值得民眾注意

房市新聞

台積電設廠效應帶動楠梓買氣
高雄房市買氣維持熱度可期,台積電楠梓設廠效應持續,也造成楠梓高大特區近來買氣增溫。

房市新聞

囤房稅2.0》全國22縣市單一自住「豪宅線」全出爐 宜蘭擠進全台前二 門檻僅次北市
囤房稅開徵在即,除了台南市、新竹縣、基隆市以及連江縣等4縣市有部分稅率些微不同,其餘縣市與財政部公布基準一致。(圖片來源/信傳媒編輯台)
囤房稅2.0將於今年5月正式開徵,其中全國單一自住稅率降至1%,但必須排除豪宅。而全台22縣市除了公布自己的囤房稅率外,也已陸續公布單一自住「豪宅線」,其中台北、新北、高雄、宜蘭、澎湖等5縣市的豪宅基準皆於房屋現值200萬元以上,以北市284.2萬元最高,再來是宜蘭的249.6萬元。